可能有不少人對「丁世光(Dean Ting)」這個名字感到陌生,但我們卻或多或少地在無意間聽過他譜下的曲,也許是林宥嘉為電影獻唱的〈寵兒〉,又或許是周筆暢詮釋那〈你們的愛〉,無論如何,我們都早先在「符裡行間」有所耳聞了。在幕後為他人作嫁了十多年之久,雖曾入圍了不少知名的作曲類獎項,但畢竟並非親唱,丁世光依然完美隱藏於那些外放的鋒芒之後,直到去年底,他首度以歌手身份發行了個人專輯 ——《神經誌 The Journal》,立即迎來了「黑馬之姿」、「橫空出世」等各界的讚美評論,好友林宥嘉更在微博上特別祝賀:「Dean 這個人,他譜的曲有光芒。」
而在稍早公布的金曲獎入圍名單中,最佳國語專輯以及最佳新人獎的項目儼然出現了丁世光的名字,但沒有一首重擊人心的曲目來佐證,這些徒有的文字敘述似乎都只是空談?
《神經誌》耗時三年製作,從作詞作曲、編曲製作都親力親為,雖是同樣「產生音樂」的過程,丁世光的身份卻從原來的 Writer 搖身成為了 Artist。對此,他並沒有太多多餘的想法,只認為是一個藉機學習不同領域事務的環節,現在他必須接觸設計、宣傳、表演等更繁雜瑣碎的項目,不過參與地越多,對於《神經誌》這張專輯的期許也就能越貼合地實踐。
「對於《神經誌 The Journal》,我有三個期許」
「身份的轉變一直都不是主要目標,我期待自己能做出一張心中理想的專輯。第一,在音樂層面上,我希望它們都是各自好聽的歌曲,同時又能將它們之間的故事做連結,最後形成一個大的故事;第二,在這張專輯中會有相對統一的製作手法,無論是聲音、樂器、音色,都會有一些統一的特徵,但每首歌又不會讓你聽起來相似,並都有自已顯著的特點;第三個期待,我希望可以有一些東西方的情感交流,好比說擷取西方流行音樂的製作經驗與手法,卻又講一個東方人的世界觀,跟東方人情感的表達方式,這種融合的東西也是我的一個期待。」
《神經誌》對於丁世光來說,並不單只是呈現他於幕後累積的十年功力,更可以說是他的「情感自傳」。「人本身有很多的神經,所以會有不同面向,在面對不同情感的事情時,會觸動我們不同的神經,也會觸發不同反應,所以我用音樂這種方式,以十個故事來把我不同的神經反射整理出一個勵志的總和,故稱之為《神經誌》。另外也表達我自己去探尋各種層面的情感故事,親情、友情、愛情都有,總體來講是用一個追尋愛的故事,把這些歌曲連接起來。」
「聽完這張專輯,你就已經完美地認識丁世光這個人」
「因為《神經誌》就是我自己想要說的話、我自己在乎的人、生活中的朋友,他們的真名我都寫到專輯裡了。有一首歌叫〈永恆的主題 A Song For Nathan's Wedding〉,那是我的吉他手兼製作人 Nathan 結婚時我所獻唱的曲目,歌詞裡提到的怪獸也在說同樣的人。〈聰明不聰明〉也是我跟我太太的感情故事,很多都是我自己真實的感受。雖然本身話沒那麼多,但可以從音樂上感覺到我的一些性格,內心還是有很多激盪節奏感的那種力量。」
正如早前所提到,丁世光大量地參與《神經誌》專輯中的各種企劃,而當我們聊到這張專輯超酷的視覺呈現,他著實為我解開了不少寓意上的疑惑。「就拿〈不散的筵席〉來說吧,單曲封面是我坐在桌子前並戴著一個潛水鏡,旁邊擺放了一個魚缸,魚缸裡是一張我父親的照片,他在幾年前過世了,我想要傳達一種對他的思念,並嘗試有一些溝通,但畢竟我們已在不同的世界,就好像他在水裡、我在陸地,我希望用他那個世界的工具與他產生一些連結,這就是一種發想的思路,包括我們專輯的封面,都是一個不同介質之間溝通的概念。」
「想認識這張專輯,不妨就從〈神探 The Detective〉聽起吧!」
「〈神探〉是會讓我自己感到很舒服的一個 R&B 風格,另外就是這首歌的故事線,我會將〈神探〉理解成精神世界的探索,他就像個神經病一樣去找一個紅衣女子,其實這個就是一種神經質的狀態。從音樂風格、故事內容上,我會想要推薦〈神探〉給第一次聽這張專輯的人。」
在這個嘻哈、電音與流行樂肆虐的時代,說是清流未免過於造作及自負,不過丁世光堅持以 90 年代的 R&B 浪漫傳遞自己的音樂理念,雖不見得能打進主流音樂市場,但衷於自我對音樂的感受已然顯得格外可貴。追求自己所嚮往是本能所致,也是人之常情,但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
Editor _ Liam Hsiao(#李恩)
Photograph _ Johnny Liao
Assistant _ Jerry Lee(#Jerry)
本站圖片部分取自於網路,如有版權使用疑慮煩請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