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資本主義盛行,加上前面所提到「動不動就出現大合約」的現況,球團高層在留下核心球員及招募新血的取捨間勢必為一大課題。或許某位球星已對球團貢獻無數,但為了未來及薪資限制方面的考量,高層還是得冷酷無情地將其交易出去,尤其在現代聯盟中這種「唯利是圖」的情況已越來越明顯。(你可能會想看:本季 NBA 自由市場第一天 10 大交易)
相信許多老一輩的球迷都不難發覺,球員與球團之間「勞資方關係」地位似乎已逐漸對等,前者甚至還有超越後者的跡象。過去球員在與球團談判協商時往往都只能低聲下氣,但到了現在就連要喊「Trade Me」等威脅口號也不成問題;從過去球員受球隊支配到現今球員自主權凌駕於球隊之上,本季 Anthony Davis 交易案便是最佳案例之一(詳情不妨點此查看)。
身為一名老司機,上到一台好車是一定要的;在 NBA 聯盟中,若看到一支準備駛向總冠軍的強權球隊,作為球員的又怎能不被吸引?尤其在這巨頭盛行的年代,許多球員都願意放下身段,以各種底薪加盟投入奪冠行列,即便已是在同一支隊伍征戰多年的老將,也可能會放棄終老念頭跑去其他球隊,只為了圓一個冠軍夢,過程中沒什麼貢獻也罷。講難聽一點,便是所謂的「抱團」行為。
那為何會有眾多球員願意背負「抱團」罪名,全力追逐 NBA 總冠軍?或許作為球迷的我們也要自我檢討一番。至今仍有許多人會用「冠軍數量」衡量球員的歷史定位,比如 Charles Barkley 生涯數據輝煌,卻因 0 冠被多數球迷恥笑;Karl Malone 總得分排行第 2、並連續 11 年入選年度一陣,但當談起歷史最佳大前鋒,人們總是比較容易想到 5 冠的 Tim Duncan。辛苦栽種下的果實固然甜美,但在這種輿論環境下,漸漸地讓許多球員忘記原本奪冠所應有的初衷...(你可能會想看:Vince Carter 談NBA 聯盟抱腿奪冠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