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研究中,我們一直都知道酒精會對負責「短期記憶」、「手眼協作」和「睡眠質量」的腦區正常功能造成干擾,但鮮少有核磁共振掃描結果顯示,醉酒後的「攻擊性」與前額葉皮質的變化有關。根據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 (UNSW)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對「喝醉狀態」和「清醒狀態」的受試者的核磁共振掃描結果顯示,負責調控「社交行為」和「進攻行為」的前額葉皮質腦區出現了與「酒精」有關的變化。

該研究人員招募了 50 名年齡介於 18 至 30 歲之間的健康男性,要求他們躺在核磁共振掃描儀中,志願者需要「喝下兩杯酒精飲料」(實驗組),或「喝下非酒精飲料」(對照組)同時玩一個容易激發怒氣的遊戲。而其中喝下的酒精飲料為「伏特加湯尼」(Vodka Tonic),飲用後可使受試者呼氣酒精濃度超過澳洲的合法駕車上限,即 0.05%。

喝下飲料後,「受試者」被送入核磁共振掃描儀,在裡面玩幾十輪對戰攻擊遊戲。在「受試者」面前的遊戲屏幕上,會有一名「對手」與「受試者」競賽(對手其實是電腦,但受試者會以為是另一名在隔壁房間裡玩遊戲的學生)。遊戲規則是每當屏幕上出現彩色方塊時,「受試者」都要按下按鈕,如果「受試者按按鈕的速度比「對手」快,「對手」就會受到噪音轟炸的懲罰,音量強度可以自行選擇從 1 到 4 不等。而如果「對手」按按鈕的速度更快,「受試者」就要受到相同的噪音懲罰。而就算人類玩家贏了一局,屏幕上也會顯示「對手」為他選擇的噪音強度,讓人類玩家了解對手的攻擊性而產生反應。

而核磁共振掃描結果顯示,在做出「攻擊性反應」時,喝醉的受試者大腦前額葉皮質的腦部活動明顯少於未喝醉的受試者,而活動明顯少這兩塊腦區恰好與短期記憶和抑制力有關。更具體而言,受試者喝醉時,有很大的機率是因為掌控抑制力(如反對攻擊的社會準則)的前額葉皮質的腦部活動減少,而使得他們的注意力集中轉移到了煽動性因素上(比如遊戲中被對手的噪音轟炸),從而表現出更強的攻擊性。

雖然還需開展更多核磁共振研究、擴大研究樣本,但該研究幫助科學家對「酒精引發攻擊性」的原因有了更好的了解。也提醒大家在酒酣耳熱之際,不要忽視了自己與他人的攻擊性都有可能大幅增加。

本站圖片部分取自於網路,如有版權使用疑慮煩請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