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去年富比士公佈的資料顯示,透過球鞋零售獲利最高的簽名鞋款仍由 Michael Jordan 穩坐龍頭寶座,緊追在後的則是小皇帝 LeBron James 以及 Kevin Durant ,就這份資料來說,Jordan Brand 在過去一年即便採用鞋海策略來打擊過於膨脹的再售市場,球鞋霸主的地位依舊難以動搖。
但鞋海策略宛如一把雙面刃,沒了炒賣和排隊現象出現,的確開始讓鞋迷們產生「不重視」的心態,最明顯的證據就是過去讓我們排到瘋掉的 Air Jordan 現在基本上都可以在大型的專賣店中見到以原價陳列在貨架上。
針對此種情況,近日 Jordan Brand 全球總裁 ── Larry Miller 表示未來將會針對供過於求的情況祭出鞋量控管的政策,讓 Jordan Brand 可以重新找回市場上的定位。
在這個人人瘋球鞋的年代中,Larry Miller 這席話極有可能會對接下來 Air Jordan 的銷售模式產生巨大的變動,但筆者想說的是,要判斷一雙鞋款值不值得收藏的基準難道真的是以鞋量多寡來斷定嗎?所謂在購買球鞋前要「爬文」這件事,並不全然是針對鞋款的市價與行情來做購買判斷,而是以「喜不喜歡這雙鞋」的心態來做出選擇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