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 AIR MAX,就沒有球鞋文化。」(《大氣墊時代》, 2015)
在運動品牌逐漸潮流或精品化的同時,其實另一方面,也讓不少從運動文化場景成長的球鞋愛好者紛紛感嘆,究竟市面上還有沒有運動品牌願意更重視「運動」多一些呢?事實上,消費者的聲音是有被聽見的,全球運動品牌因為 2024 奧運年的到來「返璞歸真」,重新把運動鞋款的機能表現視為優先任務。其中作為領頭羊的 Nike,自然也不會是例外。

今年 4 月,Nike 在本屆奧運城市巴黎「布隆尼亞爾宮」舉辦了名為「 Nike On Air 」的體驗活動;隨後不到一個月,加入了更多亞洲元素的亞洲場也在上海「西岸懸心」登場。整場「Nike On Air」結合展覽、Workshop 與 Nike 高層及菁英運動員的講座,目的無他,Nike 就是要以此活動向世界發出宣言:不管未來怎麼變,體育與運動員,永遠都會是 Nike 亙久不變的核心價值。
傳奇 AIR 的前世今生

每位參與「Nike On Air」活動的人都會獲得品牌贈與的一塊氣墊,這塊氣墊看似平凡無奇實則改變了多數人的運動生活,如果看到這裡你還不知道什麼是 Air?那白話一點解釋,Air 其實就是將空氣壓縮注入有彈性的包膜中,將氣墊打造出輕量緩震的效果。運動時,當氣墊受到衝擊會壓縮氣體,之後則回彈恢復成原本的形狀和體積。這個技術在現時今日談起來看似稀鬆平常,但若把時間往後推 50 年,可是有如唐吉軻德般令人覺得匪夷所思。

被譽為 Air 之父的 Franklin Rudy 原本是一位航空工程師,當時他的想法就是把小型空氣包放在運動鞋裡來減輕衝擊力,於是他向 23 家運動鞋公司推銷了自己的空氣包創意,但所有單位都拒絕了他。然而就在 1977 年,他遇見了伯樂──Nike 創始人 Phil Knight,Rudy 向 Phil 說明了他的想法,而 Phil 則用一雙空氣緩震的原型鞋在 Nike 總部周圍進行了試跑,結果讓他大呼滿意。這雙鞋子帶給他一種前所未有的舒暢體驗。兩年後,Nike 將 Air Bag 技術嵌進了 Tailwind 中底,同時這也是全球第一雙氣墊慢跑鞋,自此 Nike 與 Air 劃上了密不可分的等號關係。

而之後的故事就跟大家知道的一樣,Nike 傳奇設計師 Tinker Hatfield 在參訪法國龐畢度中心時突發奇想,他反問自己:「為什麼建築物可以將建築鋼架外露去展現其機械系統。那球鞋的氣墊為什麼不能直接露出呢?」
1987 年 3 月 26 日,第一雙 AIR MAX 1 問世,一個時代就此開始。
現在的 AIR 技術革新又到了什麼程度?

Nike 在不同領域的鞋款像是籃球、跑步或休閒生活,對於 Air 的應用也有所不同。以本次在上海「Nike On Air」活動首度實體曝光 Pegasus 系列的最新成員「Pegasus 41」為例。Pegasus 41 搭載全掌長度的 ReactX 泡棉中底,而這也是 Nike 首次在該系列中採用此技術。與上一代「Pegasus 40」相比,Pegasus 41 提升超過 13% 的能量回饋。同時為了讓跑者的腳感反饋更輕、更回彈,Pegasus 41 更同時在前掌與後跟搭載了 Air Zoom 氣墊,也讓活動當天所有參與跑步體驗的媒體都直呼超有感。

在當天「運動員會客廳」受邀分享的包含有「蘇神」之稱的中國田徑好手蘇炳添,他剛在上屆東京奧運上以 9 秒 83 的超強成績打破亞洲紀錄,成為歷史第二位闖入奧運百米決賽的亞裔運動員(首位為日本選手吉岡隆德)。雖然奧運上蘇炳添著用的鞋款為「Air Zoom Maxfly」,但蘇炳添當天透露其實自己私下練跑更喜歡穿 Nike Pegasus。而在 Nike On Air 的現場,蘇炳添上腳當時還未正式發售的 Nike Pegasus 41 亮相,與自己在東京奧運會上創造歷史的戰衣一起合影。

另一個展現 Nike Air 機能現在進行式的莫過於今春上市的「Nike Air Max Dn」,Dn 兩字源自 Dynamic Air,顧名思義為動態的空氣,而這個“Dynamic Air” 技術由雙氣室以及四根管狀 Nike Air 氣墊結構實現,雙壓力氣墊由兩個加壓氣室組成,每個氣室內有兩個氣墊,後部較高前部較低,高回彈性的表現讓使用者在走路或運動時達到極佳平衡狀態。

技術從來不會是 Nike 的唯一亮點,Nike Air Max Dn 的外觀也讓 Air Max 眼睛為之一亮,就如同 Nike 鞋類創新副總裁 Kathy Gomez 在發表會分享的:「技術跟外觀對 Nike 來說同等重要,如何研發出好看且具革新技術的鞋履,正是 Nike Explore Team(註 1)目前最重要的功課。」
巴黎奧運倒數計時!就備戰狀態的 Nike 這回端出什麼菜?

上屆東京奧運 Nike 針對田徑、馬拉松、籃球和足球員推出革命性的代表技術與產品,而這次巴黎奧運 Nike 自然也做了十足準備。全新的「Blueprint Pack」系列包含釘鞋、籃球鞋、休閒鞋、足球鞋、跑鞋等 13 雙鞋款產品組成,配色致敬 Nike 共同創辦人 Bill Bowerman。Nike 透過其運動研究實驗室(Sport Research Laboratory)得到的資料庫與品牌專業知識結合,將 Air 科技靈活應用於 13 雙鞋款之上。另外,品牌也在 Event Day 當日搶先預告,Nike 已經展開始對 2028 年洛杉磯奧運的設計與投入,也讓人十分期待。

就如同 Nike 服飾創新副總裁 Janett Nichol 所分享,打造每款裝備時,Nike 設計團隊會去傾聽每個運動員的真正需求與心聲,「與時俱進,我們不再只是一昧研發製作只有我們覺得好的運動產品,我們開始關心所有人不管是團隊或是運動員的心理健康。」

近半個世紀以來,Air 伴隨著全球運動員一起成長一同獲得更好的表現,換句話說,Air 之於 Nike 不再僅僅只是一門技術,而是一種精神,或是說的玄一點,Air 就是專屬於 Nike 的獨門武功。
本站圖片部分取自於網路,如有版權使用疑慮煩請告知。